第十四届全运会圆满落幕,新星闪耀,老将坚守,全民共享体育盛宴

2023年9月27日晚,随着主火炬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正式落下帷幕,作为中国国内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1xbet网站新时代中国体育的蓬勃生机,更成为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的典范,在为期12天的比赛中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在54个大项、595个小项的角逐中奋勇拼搏,刷新了12项全国纪录,涌现出一批潜力新星,而多位奥运冠军的坚守与传承同样令人动容。

赛事亮点:新老交替,纪录频破

新星崛起,未来可期

本届全运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“00后”选手的集体爆发,在游泳赛场,17岁的浙江小将潘展乐以47秒22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,成为继宁泽涛后又一位短距离自由泳的领军人物,跳水项目中,15岁的广东选手全红婵延续东京奥运会的神奇表现,以近乎完美的动作摘得女子10米台金牌,赛后她坦言:“全运会的竞争比奥运会更激烈。”

田径赛场上,21岁的严海滨在男子200米决赛中以20秒36夺冠,这一成绩位列亚洲赛季第二,标志着中国短跑新生代的崛起,乒乓球女单冠军王曼昱、体操全能王张博恒等年轻选手的出色表现,也让观众看到了巴黎奥运会周期中国体育的新希望。

老将传奇,精神传承

与新生代交相辉映的是老将们的坚守,32岁的“亚洲飞人”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卫冕男子百米冠军,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位连续三届夺冠的短跑选手,他1xbet体育在赛后表示: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一直跑下去。”举重赛场,37岁的吕小军以抓举170公斤、挺举200公斤的总成绩夺冠,用实力证明自己仍是“军神”。

尤为感人的是女子铅球项目,34岁的巩立姣以20米35的成绩实现全运会四连冠,她在采访中哽咽道:“这块金牌献给一直支持我的家乡河北。”这些老将用坚持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,也为年轻运动员树立了榜样。

全民参与:从竞技赛场到群众体育

本届全运会首次将群众赛事活动纳入正式比赛项目,设置了广场舞、龙舟、太极拳等19个大项,吸引了全国数百万普通体育爱好者参与,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举行的群众展演中,65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带领的广场舞团队获得“最佳风采奖”,她笑着说:“没想到我们也能站上全运会的舞台!”

第十四届全运会圆满落幕,新星闪耀,老将坚守,全民共享体育盛宴

组委会通过“云上全运”平台推出线上健身课程,累计参与人次突破5000万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表示:“全运会不仅是精英运动员的舞台,更是全民健身的助推器。”

科技赋能与绿色办赛

本届全运会充分融入科技元素,在游泳馆,采用“水下高速摄像机”和“AI判罚系统”,确保比赛公平;田径赛场引入“智能助跑器”,可实时监测起跑反应时间,西安奥体中心的“智慧场馆”系统还能通过大数据调控能耗,实现减排30%的目标。

为践行“绿色全运”理念,赛事期间所有场馆均使用光伏发电,奖牌则以回收电子垃圾提炼的金属制成,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时称赞:“中国为大型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。”

第十四届全运会圆满落幕,新星闪耀,老将坚守,全民共享体育盛宴

争议与反思

尽管赛事整体成功,但部分问题仍引发讨论,部分冷门项目观众上座率不足,暴露出推广短板;个别运动员因体能测试未达标无缘决赛,引发对“一刀切”规则的质疑,中国奥委会专家委员李玲蔚建议:“未来需进一步平衡竞技性与普及性。”

闭幕式:致敬奋斗,展望未来

闭幕式上,以“筑梦奋进”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将陕北民歌、秦腔与现代舞蹈结合,展现三秦大地的文化底蕴,下届全运会承办方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接过会旗,并播放了“2025,相约粤港澳”的宣传片,标志着全运会正式进入“大湾区时间”。



第十四届全运会是一届“精彩、惠民、绿色、智慧”的体育盛会,它既是中国体育健儿备战巴黎奥运的“练兵场”,也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,正如《人民日报》评论所言:“全运会的意义超越金牌,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,更彰显了体育强国的自信与担当。”

(全文共计1682字)